近70年常德会战研究之统计与评析
湖南文理学院 周勇
摘 要:常德会战是抗战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常德会战研究是抗战史研究的重要部分。70余年来的常德会战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从时间上看可划分为初兴期(1949年以前)、沉寂期(1949—1984年)、复兴期(1985—1999年)和勃兴期(2000—2014年)等四个阶段;从形态上看,在研究者、研究内容和著述方式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层级化的特点,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皆与此有关。
关键词:常德会战 抗战史研究 阶段性 层级性
1943年11月初至次年1月初,侵华日军对湘西北重镇常德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政府组织军队顽强应战,双方伤亡甚巨,战事之激烈残酷为抗战以来少见,史称常德会战。常德会战是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22次重大会战之一,对中日双方的战略、政略都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常德会战的研究是抗战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军事、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自常德会战结束70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广度与深度均有拓展,对之加以梳理分析,实为继往瞻来之必具。本文即欲于此稍尽绵力。
一、研究成果之统计
借助各类专业搜索工具,我们汇集了常德会战结束以来70年间的相关研究成果共计103项,大致分为期刊文章、报纸文章和著述三类,以发表时间为序列表以示。需要说明的是,常德会战既为抗战正面战场之重要战役,则在通论性的抗战论著中必有所涉及,而此类文字因非专就常德会战立论,且庞杂难综,故不计入常德会战研究成果之列。但因考虑到交战双方官修战史之权威性,故将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所编《抗日战史》及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所编《昭和十七、十八年的中国派遣军》之相关部分列为常德会战研究著述。另外,原始档案、资料汇编等也不计入研究成果中。
常德会战研究论著一览
期刊文章类 | |||||||
序号 | 作者 | 文题 | 登载期刊 | 内容类别 | 时间 | ||
1 | 周宝璞 | 常德会战中的妇女 | 妇女新运 | 史事考辨 | 1944 | ||
2 | 翦伯赞 | 常德、桃源沦陷记 | 中华论坛 | 整体述论 | 1945 | ||
3 | 张岳蒂 |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常德保卫战 | 湖南党史通讯 | 整体述论 | 1985 | ||
4 | 刘自勤 | 喋血常德 | 近代史资料 | 整体述论 | 1987 | ||
5 | 毛申先 | 常德会战述评 | 辽宁师范大学 | 整体述论 | 1988 | ||
6 | 石柏林 | 六千壮士血染常德 ——常德保卫战始末 | 革命史资料 | 整体述论 | 1988 | ||
7 | 坚石 | 沙市与常德会战 | 沙市纵横 | 史事考辨 | 1988 | ||
8 | 孙瑞星 | 布衣将军孙明瑾: 兼记抗日战争中的常德会战 | 黄埔 | 人物研究 | 1992 | ||
9 | 余文略 | 抗日常德会战的主将:余程万师长 | 风采月刊 | 人物研究 | 1994 | ||
10 | 龙子 | 常德保卫战考辨 | 武陵学刊 | 史事考辨 | 1995 | ||
11 | 问真 | 常德会战中殉国的将军 | 湖南党史 | 人物研究 | 1995 | ||
12 | 郑立 范毅 | 论常德会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 武陵学刊 | 评价 | 1995 | ||
13 | 陈志文 | 常德之战中的五十八军 | 云南档案 | 史事考辨 | 1995 | ||
14 | 徐伟民 | 开罗会议后第一个大捷 ——常德会战论略 |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 整体述论 | 1996 | ||
15 | 邢祁 | 常德会战的历史大背景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 史事考辨 | 2004 | ||
16 | 朱清如 | 纪念常德会战60周年 学术研讨会综述 | 抗日战争研究 | 传播衍生 | 2004 | ||
17 | 罗玉明 | 常德保卫战简论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 整体述论 | 2004 | ||
18 | 樊昌志 | 常德会战中常德守军的战场传播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 史事考辨 | 2004 | ||
19 | 韩隆福 | 论余程万在常德会战中的作用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 人物研究 | 2004 | ||
20 | 林临 | 常德保卫战 | 档案时空(史料版) | 整体述论 | 2005 | ||
21 | 余文略 | 余程万师长:常德会战的主将 | 新宁杂志 | 人物研究 | 2005 | ||
22 | 吴珏 | 常德:一寸山河一寸血 | 湘潮 | 整体述论 | 2005 | ||
23 | 杨万柱 | 纪念常德会战 弘扬民族精神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 整体述论 | 2005 | ||
24 | 罗裕庭 | 略论中美空军在常德会战中 的对日作战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 史事考辨 | 2005 | ||
25 | 朱清如 | 试论日军在常德会战中 使用化学武器的问题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 史事考辨 | 2005 | ||
26 | 裴毅然 | 1943年常德会战引出的小说姻缘 | 民主与科学 | 传播衍生 | 2005 | ||
27 | 陈致远 | 常德“抗战碉堡”质疑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 史事考辨 | 2007 | ||
28 | 张志尧 | 绝地十六日 ——常德保卫战老兵的回忆 | 文史博览 | 亲历录 | 2007 | ||
29 | 余钊 | 常德保卫战史实 | 风采月刊 | 史事考辨 | 2008 | ||
30 | 沈国英 | 常德会战中的一次伏击战 | 黄埔 | 亲历录 | 2008 | ||
31 | 李伽 | 常德会战 | 源流 | 整体述论 | 2009 | ||
32 | 周冉 | “虎贲”之师浴血常德 | 文史参考 | 整体述论 | 2010 | ||
33 | 重磅 | 由电影《喋血孤城》谈常德会战 | 兵器 | 传播衍生 | 2010 | ||
34 | 喋血孤城后的余程万 | 读报参考 | 人物研究 | 2010 | |||
35 | 余戈 | 《喋血孤城》:史实与电影表现 | 军营文化天地 | 传播衍生 | 2010 | ||
36 | 启君 郑秀亮 | 常德保卫战背后的历史真相 | 晚报文萃 | 史事考辨 | 2010 | ||
37 | 韩文宁 | 追忆常德保卫战 | 百科知识 | 整体述论 | 2010 | ||
38 | 高伟玲 | 《喋血孤城》:民族精神及其 人性反思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 传播衍生 | 2011 | ||
39 | 高峰 | 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党史纵横 | 整体述论 | 2011 | ||
40 | 西江月 | 许国璋教授与许国璋将军 | 东方养生 | 人物研究 | 2011 | ||
41 | 毛剑杰 | 1943:他们共同喋血常德 | 看历史 | 整体述论 | 2012 | ||
42 | 大众 | 黄埔之英:孙明瑾 | 兰台内外 | 人物研究 | 2012 | ||
43 | 冯钟鸣 | 论常德会战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 武陵学刊 | 传播衍生 | 2012 | ||
44 | 谷蕤 | 血洒常德的黄埔三期学生柴意新 | 黄埔 | 人物研究 | 2012 | ||
45 | 孙瑞星 | 永恒的怀念 无尽的爱 | 黄埔 | 人物研究 | 2012 | ||
46 | 聂鹏 | 虎贲老兵忆常德会战 | 黄埔 | 亲历录 | 2013 | ||
47 | 孙瑞星 | 碧血丹心浩气永存 | 黄埔 | 人物研究 | 2013 | ||
48 | 朱清如 | 常德会战的地位与作用 | 黄埔 | 评价 | 2013 | ||
49 | 朱清如 | 常德会战前中国战场敌我态势 | 黄埔 | 史事考辨 | 2013 | ||
50 | 叶荣开 | 常德会战全过程 | 黄埔 | 整体述论 | 2013 | ||
51 | 叶荣开 | 常德会战中英雄营长杨维钧 | 黄埔 | 人物研究 | 2013 | ||
52 | 本刊 编辑部 | 常德会战中国军队 军、师级指挥官中的黄埔师生 | 黄埔 | 人物研究 | 2013 | ||
53 | 彭其芳 | 打响常德保卫战第一枪的柴意新团 | 黄埔 | 人物研究 | 2013 | ||
54 | 叶荣开 | 河洑抗日五百烈士 | 黄埔 | 人物研究 | 2013 | ||
55 | 姜美容 | 黄埔老兵吴淞忆常德会战 | 黄埔 | 亲历录 | 2013 | ||
56 | 靳护荣 | 彭士量将军在常德会战 壮烈殉国纪实 | 黄埔 | 人物研究 | 2013 | ||
57 | 方知 | 亲历常德会战 | 黄埔 | 亲历录 | 2013 | ||
58 | 本刊 编辑部 | 外电对常德会战的报道 | 黄埔 | 传播衍生 | 2013 | ||
59 | 旷文清 | 我的老长官 ——虎贲将军余程万和常德会战 | 黄埔 | 人物研究 | 2013 | ||
60 | 邹思思 | 留取光芒照武陵 ——常德会战国军将领印象记 | 黑龙江史志 | 人物研究 | 2013 | ||
61 | 陈钦 | 常德保卫战:虎贲之师的生死传奇 | 看历史 | 整体述论 | 2013 | ||
62 | 杨建明 | 常德保卫战70周年祭 | 文史精华 | 整体述论 | 2013 | ||
63 | 燕良杰 李燕 | 我记忆中的常德抗日会战 | 文史博览 | 亲历录 | 2014 | ||
报纸文章类 | |||||||
序号 | 作者 | 文题 | 登载报纸及日期 | 内容类别 | 时间 | ||
1 | 陈国华 | 虎贲战士钱庆杰忆常德会战 | 常德晚报6.22 | 亲历录 | 2008 | ||
2 | 那些炮火纷飞的日子 | 常德日报12.25 | 亲历录 | 2008 | |||
3 | 常德会战之慈利阻击战 | 张家界日报4.27 | 史事考辨 | 2009 | |||
4 | 龚兴建 王敏 | 告慰八千英魂——抗战史诗大片《常德大血战》开机纪实 | 常德日报11.14 | 传播衍生 | 2009 | ||
5 | 伍立杨 | 虎贲之师喋血孤城 | 海南日报8.23 | 整体述论 | 2010 | ||
6 | 赵宁宇 | 喋血孤城:一寸山河一寸血 | 中国电影报9.2 | 传播衍生 | 2010 | ||
7 | 连锦添 | 《喋血孤城》感动两岸观众 | 人民日报 (海外版)8.16 | 传播衍生 | 2010 | ||
8 | 常德会战双方参战兵力 | 常德日报3.17 | 史事考辨 | 2010 | |||
9 | 钟云鹏 | 寻访抗日将军柴意新 | 常德日报11.26 | 人物研究 | 2011 | ||
10 | 常德会战与开罗会议 | 人民政协报10.11 | 评价 | 2012 | |||
11 | 他亲历了残酷的常德会战 | 今日嵊州报7.12 | 亲历录 | 2012 | |||
12 | 谭有维启君郑秀亮文 | 常德会战余程万突围获刑 | 侨报2.8 | 人物研究 | 2012 | ||
13 | 黄泗维张芝涵 | 观影喋血孤城 论常德保卫战 | 中国电影报11.21 | 传播衍生 | 2013 | ||
14 | 常德会战中被俘虏的日军 | 老人报7.10 | 史事考辨 | 2013 | |||
15 | 《勇士之城》揭常德会战历史面纱 | 皖北晨报9.17 | 传播衍生 | 2013 | |||
16 | 朱清如 | 常德会战前日军在常德的暴行 | 常德晚报9.18 | 史事考辨 | 2013 | ||
17 | 刘凌 萧栋梁 | 常德会战是正面战场 极为重要的一次战役 | 常德晚报11.19 | 评价 | 2013 | ||
18 | 孙玮怿 | “钟山说事”聚焦常德会战 | 常德日报5.13 | 传播衍生 | 2014 | ||
19 | 叶荣开 | 抗日常德会战的得与失 | 常德日报5.24 | 评价 | 2014 | ||
20 | 曹先辉 | 记忆中的常德会战公墓 | 常德晚报10.6 | 史事考辨 | 2014 | ||
21 | 刘凌 | 常德会战中的西班牙主教 | 常德日报12.24 | 史事考辨 | 2014 | ||
22 | 湘老兵追忆常德会战牺牲战友 | 香港文汇报9.4 | 亲历录 | 2014 | |||
23 | 常德会战击退敌军战略攻势 | 南方日报9.21 | 史事考辨 | 2014 | |||
24 | 颜开云 | 参加常德会战 他炮火中立遗嘱 | 长沙晚报9.4 | 人物研究 | 2014 | ||
25 | 李波 | 常德会战中的南充炮兵 | 南充晚报4.6 | 人物研究 | 2014 | ||
著述类 | |||||||
序号 | 著者 | 著述名 | 出版者 | 著述性质 | 时间 | ||
1 | 黄潮如 | 常德守城战纪实 | 新潮日报 | 著作 | 1945 | ||
2 | 张恨水 | 虎贲万岁 | 上海百新书店 | 纪实文学 | 1946 | ||
3 | 黄声远 | 壮志千秋 ——国军第58军军史 | 上海汉文正楷 印书局 | 著作 | 1948 | ||
4 | 徐浩然 | 常德抗日血战史 | 文海出版社 有限公司 | 著作 | 1951 | ||
5 | 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 | 抗日战史·常德会战 | 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 著作 | 1963 | ||
6 |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高书全译 | 昭和十七、八年的中国派遣军·常德歼灭作战(收入《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此书另有台湾吴文星1987年译本,皆据日本朝云新闻社1973年版《昭和十七、八年的支那派遣军》译出) | 中华书局 | 著作 | 1984 | ||
7 | 周询 | 抗日时期常德会战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著作 | 1991 | ||
8 | 张晓然 | 八千男儿血 ——中日常德会战纪实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纪实文学 | 1993 | ||
9 | 龙佑云 | 孤城血拼 ——常德会战始末 | 中国广播电视 出版社 | 著作 | 1993 | ||
10 | 叶荣开编 | 常德会战亲历者言证 | 《常德市志》抗日资料选编之《中日常德之战》(内刊) | 亲历录 | 1995 | ||
11 | 文闻编 | 我所亲历的常德、长衡会战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亲历录 | 2005 | ||
12 | 葛先才李祖鹏 | 长沙、常德、衡阳血战亲历记 ——国民党将领葛先才将军抗战回忆录 | 团结出版社 | 亲历录 | 2007 | ||
13 | 沈东 导演 | 喋血孤城 | 中国电影集团 湖南楚城影视文化制作有限公司 | 电影 | 2010 | ||
14 | 陈健 导演 | 勇士之城 (又名常德保卫战) | 北京密贴夏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东开之星北京影视投资有限公司 | 电视剧 | 2014 | ||
15 | 朱清如 | 常德会战史研究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著作 | 2014 | ||
以上统计的缺陷在于,由于搜索工具的局限,中国大陆以外的研究成果收入较少,建国以前的成果也所知不多。但若考虑到此项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以及建国之前的战乱环境,则遗漏的成果当也不在多数,上表基本反映了70年来常德会战研究的情况。
二、 研究状况之评析
上列成果所反映之研究状况,约有如下方面值得注意:
1. 研究的阶段性特点。
从成果涌现的多少来看,自1944年至2014年的70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兴期(1944—1949,5年)、沉寂期(1949—1984,35年)、复兴期(1985—1999,15年)和勃兴期(2000—2014,15年)。
初兴期:成果虽不多,但颇具史料价值。黄声远、黄潮如、翦伯赞、张恨水等人,或以从军之身,或以乡人之诚,或以名作家之才来记史述事,搭建了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的基本框架。张恨水的小说《虎贲万岁》虽不是严谨的史著,但作者以大量史料为据复现了惨烈的战争场面,以一个人物为视角的叙述方式亦颇有特色。此书是抗战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但因建国后政治环境所限,长期不为人知,直至2007年和2011年方由团结出版社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再版。
沉寂期: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长期对立,新中国建立后相当时期内,大陆对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甚少提及,学界的研究自然极为沉寂,30余年间几乎一无所见。此期值得注意的成果为57师旧属徐浩然在香港出版的《常德抗日血战史》(1951)以及台、日双方各自编刊的战史中之相关章节。国民党战史出版于1963年,日方战史出版于1973年(海峡两岸对之加以译介则分别在1984和1987年)。这三部战史,一为私修,两为官修,恰好代表了三个典型性视角,若对其间异同之处参互辨识,当有明史之效。后两部战史还采录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档案,十分珍贵。
复兴期: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两岸政治空气的日渐缓和,常德会战研究与其他抗战正面战场的研究一样,出现了升温之势。15年间,见之于期刊的论文有12篇,其数量虽然尚不算多,但已涉及事件、人物、背景、评价等各方面。尤其是出版了《抗日时期常德会战》(周询)和《孤城血拼》(龙佑云)两部全面论述常德会战的史著,较之上一时期官修战史的“以史代论”,周、龙二书明显加强了论的成份,研究性更强。军旅作家张晓然继张恨水之后,再次以文学纪史,推出纪实文学《八千男儿血》,史事脉络更为清晰,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可谓后出转精。长期致力于地方史志编纂的叶荣开主编的《中日常德之战》,资料收罗丰富,亦有创见,是一部资料纂辑与研究并重的著作,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便利。
勃兴期:进入本世纪以来,常德会战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研究质量亦显著提高。15年来共计发表报刊文章74篇,广泛涉及会战的各个方面,除了较为严谨的史事述论文字外,也有普及性的宣传文字。许多抗战老兵的口述回忆结集面世,为研究的细节化、生动化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规范的学术性研究也大为加强,一批高校研究人员开始致力于此,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常德会战异常残酷的战斗过程特别具有英雄传奇的悲壮情调,这场战役屡屡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内容。继战史小说《虎贲万岁》和《八千男儿血》之后,常德会战又成为影视艺术的题材,这一现象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中是很少见的。2010年上映的电影《喋血孤城》由沈东导演,著名港星吕良伟饰演余程万,是中国唯一一部献礼抗战胜利65周年的电影,也是大陆为数很少的在大银幕上展现国军正面抗战的作品,此片在海峡两岸都有影响。2014年,名为《勇士之城》的电视连续剧在广东、辽宁、贵州等卫视热播,与《喋血孤城》不同,此剧主要聚焦于常德会战中的普通民众,表现了更为柔性和立体的战争画面。钟汉良、林永健、于荣光等著名演员的出演也为此剧增添了亮点。文艺作品对常德会战的表现,虽然不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但它无疑会扩大社会对常德会战及其研究的关注度,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多元多层发展和繁荣。事实上,新世纪以来的常德会战研究更明显地表现出层级性的特点,从而与纵向的阶段性特点相应。
2. 研究的层级性特点。
常德会战距今只有70年,作为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常德会战研究与现实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密切的,即如建国后30余年的研究沉寂期,几乎没有任何研究成果出现的状态,其实也是一种研究状态。所以,会战研究有别于那些纯粹的学术研究而呈现出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我们在汇集常德会战研究成果时,需要考虑研究状态的这种开放性。纵观百余项研究成果,因开放性而带来的层级性特点是明显的。
首先,是研究者的分层。初兴期的研究者,多是与会战有直接关系的人。徐浩然自1938年即在国军第57师工作,常德会战时他正在军中,是此次会战的亲历者。黄声远是第58军文职人员,黄潮如是当年《新潮日报》的战地记者,也亲历了战争。他们的记述是最早的战史著作,史料价值应该肯定。
建国后的研究者,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业研究人员。湖南尤其是常德本地的一批高校教师长期关注常德会战,如湖南文理学院(原名常德师范学院)的韩隆福、陈致远、朱清如、冯钟鸣等人,都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们的研究属于严谨规范的历史研究,注重学理价值。第二类是从事地方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他们或为党政文宣部门的职员,或为党群团体的成员,或为热心桑梓文化的离退休干部。他们以其特有的使命感进行工作,特别注重社会效应。有些人潜心于挖掘、整理史料,如叶荣开编纂的《中日常德之战》,是首部常德会战资料集。有些人致力于建构宏观叙述,如周询所撰《抗日时期常德会战》,是建国后首部常德抗日战史。龙佑云主编的《孤城血拼》则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第三类研究者身份颇杂,有媒体工作者如一些采写深度报道的报刊记者,有烈属如孙明瑾将军之子孙瑞星,有爱好军事的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写作目的兼具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其文字并非严格的学术研究,只能算是通俗化的学术或者宣传普及性文章,但也具有推动学术研究发展的价值。
其次,是研究内容的分层。一方面,与上述三类研究者的分层相应,常德会战研究成果在内容上亦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层次性,其预设的读者受众从精英学者到普罗大众,从皤然老者到热血青年,涵盖面颇广。另一方面,如对具体研究内容加以类聚区分,我们大致可归纳为“整体述论”、“史事考辨”“人物研究”“亲历录”、“传播衍生”等几个单元。
“整体述论”一类文字最为庞杂,在63篇期刊论文中有18篇之多(受篇幅限制,此类文章见于报端的仅有1篇)。多数研究者以时间为经、以问题为点对常德会战之过程进行全面论述。其中,既有《常德会战述评》(毛申先)、《开罗会议后第一个大捷——常德会战论略》(徐伟民)、《常德保卫战简论》(罗玉明)、《常德会战全过程》(叶荣开)等规范的学术论文,也有《常德:一寸山河一寸血》(吴珏)、《常德会战》(李伽)、《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高峰)《1943:他们共同喋血常德》(毛剑杰)等通俗化学术随笔,有些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增强阅读效果。此类文章叙、议结合,在战事叙述之余探讨了日军侵常目的、国军战略得失、战争胜负评价等问题,但分析之深浅差别很大。
值得指出的是,一些作者在使用常德会战和常德保卫战这两个概念时不够严谨。常德会战应指在1943年11月2日至1944年1月5日两月之间,以常德为中心并涉及周边较大地域范围的中日之间的交战,而常德保卫战则是11月18日至12月3日半月之间日军攻城与国军守城的战事。常德保卫战是常德会战的一部分,其概念内涵小于常德会战,但一些研究者似乎以常德保卫战来概称常德会战,这是不够准确的。
“史事考辨”一类文章多聚焦于常德会战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进行阐发,开口小而挖掘深,专业性较强。其中,湖南文理学院朱清如教授的成果值得注意,朱清如长期致力于常德会战研究,在对若干具体问题详加考论的基础上,2014年底他推出了《常德会战史研究》一书。这是继周询《抗日时期常德会战》和龙佑云《孤城血拼》之后第三部常德会战研究专著,较之周、龙二书,朱著大大加重了史论份量,因此更为深入,学术性更强,是近年来常德会战研究的重要收获。
“人物研究”是常德会战研究的热点,共计有21篇文章见诸各类报刊,所记人物主要为会战中殉国的许国璋、彭士量、孙明瑾、柴意新等四位将官以及57师师长余程万。对殉国将领,文章一般重在叙述其牺牲经历,褒扬其献身精神。而对坚守常德城的主帅余程万的相关研究则显得丰满、立体得多,不仅对其平生经历有更为完整的梳理,对其治军、备战、守城、突围等重要事迹详加分析评价,甚且涉及其家庭关系、战后结局等方面,达到了一定的研究高度。在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的文艺作品中,作者或聚焦于高级军官(《喋血孤城》),或放眼普通兵士(《八千男儿血》、《勇士之城》),都力图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反映出人性、人格的真实面相。
有四部文艺作品(两部小说、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以常德会战为表现对象,我们将这些作品及其评论归为“传播衍生”一类成果。从辐射社会、影响人群的角度来看,这是比期刊、报纸更有效更有力的方式。因此,虽然其知识学术的层级较低,但传播影响的层级则较高。正如谁也无法否认传奇戏剧《桃花扇》在南明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我们也应该充分肯定《虎贲万岁》、《喋血孤城》等文艺作品在常德会战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它们在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点上寻求平衡,在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统一中追求超越的尝试,值得我们奉上敬意。
综上,70年来的常德会战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为抗日战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个案范例,但其间的不足也是明显的,许多论述给人以陈陈相因之感。究其原由,主要在于研究者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这表现在:一是研究领域有欠全面。作为一场复杂而重要的战役,研究者可从军事、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多方面深入探讨,而现有成果绝大多数皆属历史研究,虽侧重于军事,但并未从军事学专业角度切入,对军事战略、战术、技术等论之甚少。其他领域的研究更不多见。二是研究重点过于失衡。常德城保卫战固然是整个常德会战的核心和重点,但不是会战的全部,现有成果对常德城区战事投入了极大的研究热情,而对外围战事则往往一笔带过,少见专论,对策应战事则几乎没有涉及。这种研究格局不能反映会战全貌,影响了研究深度。三是资料利用尚不充分。现有成果所利用之资料多为大陆保存和公开的部分原始档案,而交战当事双方——国民党和日本尚有大量档案资料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资料还未公开,即便是公开的部分一般学者也很难利用国民党和日本的官方资料),也有学术眼光的问题。
相信随着学术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善,上述状况将发生良好的变化,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常德会战研究领域出现更多更优秀的成果。
作者简介:
周勇(1975—),男,湖南湘潭人,文学博士,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明代文学、古代科举文学和文化等。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